
灾害不是“概率题”,而是“必答题”
2025年,全球气候危机加剧,我国已进入灾害“高发+复合”模式:台风裹挟暴雨、地震叠加山火、干旱引发塌陷……据应急管理部数据,仅今年前4个月,全国已发生地质灾害132起、森林火灾217起。灾害不再是“新闻里的故事”,而是可能敲响每扇家门的“不速之客”。
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“人人学急救,家家筑防线”,直指核心:灾难面前,没有“旁观席”,人人都是“安全员”。从家庭到社区,从学校到企业,掌握这些“保命技能”,才能让灾害从“灭顶之灾”变成“虚惊一场”。
家庭“安全盲盒”:
你的应急包够“硬核”吗?
1. 应急包清单:别让“救命包”变“鸡肋包”
基础款(3天生存量):
• “生命水粮”:3L/人瓶装水+压缩饼干(高热量、低体积);
• “保命神器”:手电筒(带备用电池)、口哨(求救信号)、多功能工具钳;
• “救命药箱”:止血绷带、消毒棉片、常用药(过敏药、止泻药)。
进阶款(针对灾害类型):
• 地震区:防滑手套、防尘口罩、便携头盔;
• 洪涝区:救生衣、防水密封袋(装证件)、折叠水桶;
• 台风区:充电宝(满电)、胶带(封窗防爆裂)、便携雨衣。
2. 避难所改造:让家变成“安全堡垒”
• “黄金三角区”:卫生间、承重墙角落、坚固家具旁,用防潮垫+毛毯打造临时避难区;
• “逃生通道”:每月检查楼道是否堆放杂物,高层住户绘制逃生路线图(标注消防梯、避难层);
• “断电测试”:每年模拟一次停电,测试手电筒、应急灯能否正常工作,手机充电宝是否满电。
灾害“通关攻略”:
这些“保命姿势”请刻进DNA!
1. 地震:别信“三角空间论”,科学避险才是王道
• 室内:立即蹲在桌下,双手护头,用书包、枕头保护颈部;
• 户外:远离建筑物、电线杆,跑到空旷地蹲下;
• 误区:不要跳楼!不要坐电梯!不要躲在阳台或玻璃窗旁!
2. 火灾:别当“逆行者”,逃生比灭火更重要
• “湿毛巾捂鼻”已过时:用湿布或口罩过滤高温烟气,弯腰或匍匐前进;
• “门把手测试”:摸门把手是否发烫,若烫手则用湿布堵住门缝,等待救援;
• “楼层选择”:低层跳窗需用床单结绳,高层切勿盲目跳楼!
3. 洪水:别做“追浪人”,逃生要“快、准、稳”
• “垂直逃生”:向高处转移(屋顶、山坡、大树),用鲜艳衣物或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;
• “避水工具”:自制漂浮物(空桶、泡沫板),或利用门板、木盆逃生;
• “致命误区”:不要涉水过河!不要在桥上停留!不要贪恋财物!
科技“外挂装备”:
这些“神器”能救命!
1. 预警“黑科技”:让灾害“慢一步”
• 手机预警:开启地震预警功能(如“中国地震台网”APP),接收倒计时警报;
• 智能穿戴:儿童手表、老人手环内置GPS定位,一键发送求救信息;
• 社区广播:关注“应急大喇叭”,灾害来临时会强制推送语音提醒。
2. 救援“硬核装备”:关键时刻能“逆天改命”
• AED除颤仪:公共场所的“救命神器”,按语音提示操作可挽救心脏骤停者;
• 应急帐篷:折叠式帐篷+铝箔保温毯,适合极端天气下临时避险;
• 卫星电话:山区、海岛等信号盲区,可拨打12110报警求救。
安全不是“选择题”,而是“必答题”
2025年防灾减灾日,请扪心自问:
如果地震突然来袭,我的应急包在哪?
如果洪水淹没街道,我的逃生路线是什么?
如果家人突发意外,我的急救技能够吗?
从今天起,做自己的“安全第一责任人”:
多备一瓶水,
多学一项技能,
多演练一次逃生路线——
因为,生命没有“重来键”,
但安全可以“提前存档”!